$sr_1 = 0; $sr_2 = 0; $commenton = 0; if( dopt('d_sideroll_b') ){ $sr_1 = dopt('d_sideroll_1'); $sr_2 = dopt('d_sideroll_2'); } if( is_singular() ){ if( comments_open() ) $commenton = 1; } ?>
最新消息:本站公告:本站为吴桥杂技大世界票务合作站点,合作对象有携程网、同程旅游网,您可以放心购票。团体购票请:联系我们

吴桥杂技历史

吴桥杂技 小编 1925浏览 0评论

本站为吴桥杂技大世界票务合作站点,合作对象有携程网、同程旅游网,您可以放心购票。
在线购票: 吴桥杂技大世界门票在线订票

吴桥杂技是河北省的传统民俗杂技艺术。提到“杂技之乡”人们多以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素称。据有关史料记载,吴桥杂技历史最悠久。相传,吴桥是孙武后代的封地。吴桥姓孙的人也确实不少,以孙姓命名的村就有前孙、后孙、牌坊村等不下十多个村。吴桥古城东南面是一群土丘传说是孙膑与庞涓打仗时摆“迷魂阵”的遗址。土丘南面十里处有个孙公庙村,村东有座孙公庙,庙里供奉的塑像就是孙膑。吴桥人习武练杂技之所以早,据说与此有关。

1958年农田建设中,在吴桥县小马厂村发现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公元534至550年)古墓。古墓的壁画上对杂技艺术做了艺术生动形象的描绘。其中倒立、肚顶、马术、蝎子爬等杂技表演更为逼真。此外,据《吴桥县志》记载,明代阁老范景文(吴桥县籍)曾在《游南园记》中记叙了当时在祭台(吴桥旧县城南门外)观看马戏的盛况:”至则数健儿在焉,见所乘马,翘腾不胜,气作命取,驰骤道上。于是,人马相得,据鞍生风,蹄蹴电飞,着眼俱失急于雾于,细辩之,见马上起舞,或翻或卧,或折或踞,或坐或骑,或抢或脱,或跃而立,或顿而侧,时手撒辔,时脚蹑靴,时身离蹬,以为势脱将坠矣,而盘旋益熟,观者无不咋舌,而神色自差矣。”可见,吴桥民间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当之无愧!

吴桥人练杂技的多,会杂技的多。传说,唐代书生纪晓堂两次进京赶考,因不图贿赂,中了进士,又被除名,一气之下,只身云游四海。这天,来至终南山下,正遇杂技之祖吕洞宾,便拜师学艺,学会了三百六十套戏法把戏。出师后,浪迹至吴桥,安居在一座道观里,收徒传艺。从此,师传徒、父传子、人人学,家家练,世代相传,越来越多。吴桥十个乡镇都有杂技艺人,杂技艺人较集中的就有沟店铺、于集、铁城等几个乡镇。据说范屯村仅有三百多户人家,竟有二十多人在异国它乡耍杂技,五十多人在国内省市级杂技团里担任主演和教师,村里还有杂技艺人和会杂技的农民、学生四百多人。象这样的村在吴桥不下五十个。

吴桥人喜爱杂技这与他们过去的生活环境有关。吴桥县位于古黄河下游。西有大运河,东靠四女寺河,纵横河流占去大片土地,且土地盐碱瘠薄,水灾频繁,又是历兵战乱之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人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打个跟头,变套戏法,耍耍大刀,玩玩猴子、巴狗之类的小动物,浪迹江湖、卖艺糊口。

在吴桥,杂技艺术俗称”耍玩艺儿”。民谣说:”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艺儿,人人有一手”。吴桥人对杂技有着特殊的爱好,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麦场,甚至在饭桌前和土炕上,他们随时都会翻一串跟斗,叠几组罗汉,打几趟拳跤,变几套戏法魔术。有的孩子去商店粮站打油买醋把装满油和醋的瓶子置在小拇指上托着走,点滴不洒。下雨天一群群小学生将雨伞顶在鼻子尖上冒雨行走。洞房花烛夜更是妙趣横生,吃糕点,信手拈来,喝喜酒,立等可取,新娘子空手一伸颗颗喜糖满屋飞,新郎官空中击掌支支香烟飞进手。

2006年吴桥杂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吴桥县的王保合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转载请注明:吴桥网 » 吴桥杂技历史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