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吴桥杂技大世界票务合作站点,合作对象有携程网、同程旅游网,您可以放心购票。
在线购票: 吴桥杂技大世界门票在线订票
据传说,击壌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一种民间游戏,说起中国杂技艺术中的“投
壶”、“飞刀”的来历,人们自然会想到“击壌”这一简单的民间游戏。
据晋人黄甫谧在《高士传》中记载:在尧帝时候,政通人和,天下太平,四季分明,风调雨顺,百姓们丰衣足食,无忧无虑。一天,有几个年过八十多岁的长者,兴致勃勃地在田头路边上,玩耍着投掷土坷垃块的游戏。路过行人看到他们玩得那开心的样子,禁不住赞叹道:“真伟大呀!尧帝吧国家治理得多么好呀!百姓们都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安生,连七八十岁的老头儿都变成了顽童······”没想到,有个长者却回答道:“太阳一出来,我们就开始劳动,等太阳下山了,才肯休息,自己挖井取水喝,种地收粮食吃,尧帝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在《古诗源》卷首的《击壌歌》里也这样写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与我何有哉?”可见,这些乡老自耕自食,自给自足,耕作累了玩一会儿“击壌”,连三皇五帝也奈何不着他们。
《释名》中称“击壌”为“野老之戏”《太平御览》引《艺经》也说“击壌,古戏也。”“击壌”是一种田头地边的户外游戏,且具有强烈的技术性。据传说,它的玩法是,在田头或道边竖起一块大土块,比试者手中拿着另一块土块,站在几十步外投机那田头树立的那块土地,看谁能基准。这种游戏是人们从游牧转移到定居之后,在田间劳作憩息之中,创造的一种娱乐方式。据晋人周处所写的《风土记》中说,壤块是用木片切成长约一尺四左右,宽约五寸左右,前头尖4,后头宽,它的形状与现在人穿的x鞋子底儿相似。在玩儿的时候,将壤的后头立于地上,前头朝上,再在远离这块三四十步远的地方,用手中的壤块向它投去,掷中了就是胜利了。由此看来,“击壌”可以说是后来杂技中《投壶》《飞刀》《脑弹子》之类的杂技节目的一种雏形。
《投壶》是人们站在一定距离之外,把一支支箭投入细颈壶中。据传说,西汉初年的郭舍人,能借壶底的反射力把箭弹回来,用手接住,能往复连投百余发,西晋大官僚石景家的女艺人能隔着屏风投壶。周阳有个叫尹胡的,能闭幕而投,唐代的薛赉惑能反身背投,都堪称当时绝技。后来的杂技艺人表演的《飞镖》,矢不虚发,镖镖相连,最后在靶上排列成“天下太平”四个字。还有《飞刀》,讲求刀出中靶,不差分毫;再如《绳鞭》八步之外叶落香火,日打飞蛾,百发百中,准确无误。透过这些节目,透过这些节目,都还看到“击壌”的影子。因此,人们说“击壌”是杂技艺术中的“杂耍”这类节目的雏形,所以说吴桥杂技文化–击壌于杂技,的确是有道理的。
转载请注明:吴桥网 » 吴桥杂技文化–击壤于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