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本站公告:本站为吴桥杂技大世界票务合作站点,合作对象有携程网、同程旅游网,您可以放心购票。团体购票请:联系我们

吴桥杂技艰难曲折的历程

吴桥杂技 小编 1125浏览 0评论

本站为吴桥杂技大世界票务合作站点,合作对象有携程网、同程旅游网,您可以放心购票。
在线购票: 吴桥杂技大世界门票在线订票

吴桥杂技艺术广泛地流传于民间,扎根于农村,历程两千五百多年的艰难曲折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娱乐到做为谋生手段,再转为娱乐的发展过程并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吴桥民间杂技艺术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反应。许多劳动技能本身熟练了就如同杂技一般。如狩猎技术、射箭和打弹弓就曾是吴桥风行一时的表演节目,娱乐活动。爬杆,原来是猿人上树摘果子的一种技巧,在公元前二世纪就成为名叫《寻橦》的杂技节目。在看表演杂技所用的道具,放羊娃的皮鞭,艄公的鱼叉,在吴桥杂技艺人的手里都成为一套引人入胜的技艺。至今沿袭下来的桌、椅、坛、碟、绳、杆、梯、鞭等等,无一不是劳动工具。就连吴桥杂技艺人表演时的基本动作翻、滚、腾、越、走索、爬杆、搏动等也都是吴桥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常见的形态和技巧。因此,吴桥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吴桥的民间艺术是在“蚩尤戏”的基础上由跟头,戏法和简单的武术发展起来的,是有娱乐活动转为谋生的手段,然后又转为娱乐的过程。起初,作为谋生的手段其形式是单枪匹马或父子,或叔侄,或一家搭档,,俩一伙,仨一裆组成“单裆”在大街小巷和茶楼酒肆。车站码头,就地一耍,或耍狗钻圈,或训猴骑羊,或戏鼠爬竿,做个简单动作,逗人一笑,向观众讨口吃食以饱饿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前进,原来一些简单节目已不满足观众需要,便逐渐增添了飞叉。转碟。柔术、蹬技和剑、丹、豆、环之类的小魔术节目等,演出形式也由原来的“单裆”发展到七、八个人的“包袱班”其演出形式多为“摆地摊”、撂明地”。每逢冬闲季节艺人们成群结队,浪迹江湖,卖艺谋生,等到来年春播或秋收时赶回家乡管理几分薄地,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沿袭至今吴桥仍保留这种半农半艺的传统风俗。

吴桥民间杂技有娱乐转为谋生手段后,杂技艺人被视为“下九流”,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没有保证。杂技艺人为了谋生便在艺术上产生了竞争,因而也促进了吴桥民间杂技艺术的发展。但由于技艺高低有别,收入也有了不同,即出现了“贫富之分”一部分富裕起来的杂技艺人便开始添置车、船、棚、杆之类的交通工具和杂技设备,大型道具,并招贤纳徒,竖杆立班,人数由原来的七、八个人增加到几十个人,表演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不仅有《大武术》、《狮子舞》、《空中体操》之类的集体杂技节目和《变大缸》、《藏活人》之类的巨型魔术,也有训熊、逗狮、戏虎之类的马戏节目,此时演出形式大都是“瓦舍”、“勾栏”。

解放前夕,吴桥民间流传的杂技只是作为富贵人家消闲解闷的“小玩艺儿”艺人们作为谋生的手段被迫从事凶险、残酷的表演,穿插着低级庸俗的动作。每当生意不佳,为了招徕观众,除了表演古已有之的《吞刀》、《吐火》等节目之外,还出现了《上刀山》、《下油锅》、《悬顶倒餐》、《大卸八块》等地域般惨象节目。表演这些节目艺人们要忍受极大的痛苦,甚至常常被夺去生命。

建国后,吴桥民间杂技艺术,不仅被当作艺术搬上舞台,不断改革道具创新节目,而且增加了灯光布景等方面的设计。

从五十年代起,吴桥民间艺人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指引下,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杂技节目进行了全面整理,取缔了那些恐怖、残忍,有损于艺人生命安全的高空危险节目,表演时增加了保鲜设备,保证了安全。杂技艺人们努力使用吴桥的杂技艺术朝着优美、朴实、明快、勇敢、智慧、力量等传统特点发展,使每个节目更加精炼。完整、健康,既保持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有反映了时代风貌。如传统节目《走绳》经吴桥杂技艺人改革创新,为《走立绳》。表演时不仅增添了绳上”劈叉下滑”、“蹬梯”、“空翻”、“倒立”、“朝天凳”等高难度惊险动作,并有原来的艺人表演,发展为四人合演,使这一节目典雅清新,别有情趣。

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吴桥杂技艺人不断从生产生活中吸收新鲜题材,创新节目。如随着自行车的普及,创作了《独轮车机》、《高车技巧》、集体车技》等二十多套别开生面的新节目。今年来,摩托车的使用,又创出《飞车走避》、《飞车转圈》等高难惊险的节目。吴桥艺人还通过借鉴姊妹艺术创新节目,如《空中体操》、《空中吊环》、《溜冰》、《挡马》、《马上劈刀》等,这些节目都是在体育项目,古装喜剧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在五十年代末“大跃进”中,由于过分地强调了杂技艺术的政治性,从而是使民间杂技被一些不伦不类的杂技节目和生搬硬套的表演统治了,使吴桥民间杂技艺术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吴桥民间艺术又遭横劫。县专业杂技团被勒令解散,杂技道具强行砸烂、熊被抢杀,马去种田,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被遣送回乡,强行改行,独具民族风格、地方色彩的传统杂技节目被枉加批判,乡村里的业余杂技演出队,个体杂技组也被勒令解散,杂技专业户也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使吴桥杂技艺术日趋凋零,濒临灭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吴桥民间杂技专业户、专业村,联合体犹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县已有杂技艺术团体六十多人,杂技专业户二百五十多个,半农半艺演员近两千人。他们坚持繁荣经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方向,千方百计改革道具,创新节目,努力提高艺术水平。尤其在一九八四年,前任总书记胡耀邦来吴桥视察时,做了关于发展“吴桥杂技艺术者协会”办起了一所高标准的杂技艺术学校,专为国家培养杂技新秀。从此吴桥年年召开杂技艺术研讨会,年年举办各种形式的民间杂技大汇演。1992年,又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 投资二百多万元建起了一座国内先进水平的杂技艺术中心,有力的促进了杂技艺术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杂技艺术的交流。从一九八七年开始,又在石家庄举办了以吴桥命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对吴桥的民间杂技艺术的发展有了更大的推动。他们通过中外文化交流,杂技汇演,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杂技节目和表演技巧,使吴桥民间杂技节目新颖别致,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表演更加精湛多姿。如在“全国新苗杯杂技比赛”中,荣获金杯奖的《晃板》是吴桥县杂技艺术学校的保留节目,曾在一九八七年第一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参赛中荣获“金狮奖”,在参加全国新苗杯杂技比赛中一改过去晃平板为晃月牙板,直扶梯为半园形扶梯,不仅扩大了表演技巧的范围,他们的单手顶,晃板三节人,八人上板等动作新颖别致,气势恢宏,激人振奋,令同行与观众拍手称绝。

转载请注明:吴桥网 » 吴桥杂技艰难曲折的历程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