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山班”创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是由“刘家门“掌门人刘荣贵亲自创建起来的。是当时在国内外美名久仰,颇具影响的杂技班子。
本站为吴桥杂技大世界票务合作站点,合作对象有携程网、同程旅游网,您可以放心购票。
在线购票: 吴桥杂技大世界门票在线订票
刘荣贵,艺名马标子,快腿刘。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生在杂技之乡吴桥县的一个杂技世家里,自幼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刘荣贵从小就爱上了祖祖辈辈赖以谋生的杂技艺术,六岁时记开始练杂技,八岁时开始跟父亲闯荡江湖,边撂地卖艺,边跟父亲练习杂技艺术。刘荣贵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再加上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管教严格十二岁时就学会了刘家门的传统武术,马术和上刀山等节目。据传,刘家门在明朝中叶已自成一派,后经世代相传,艺脉不断。在刘家门中,艺人多擅长武术、马术,是吴桥城南排的代表。此门的扦子活曾在吴桥杂技行当里独树一帜,又以马叉、顶功和上刀山、刀门子等享誉各地。到了清代咸丰年间,刘家门掌门人刘荣贵又吸取古代马戏的特点,研创了一路《关公劈刀》的马术节目。该节目的表演者化装成赤面长须的关云长,身着彩色绣花战袍佩戴金盔玉甲,站立马背手执青龙偃月刀,在紧锣密鼓中冲杀出场,勇冠三军,青龙偃月刀上下飞舞,一展三国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勇猛雄姿。使观众重睹古代英雄沙场格斗的风采,叹为观止,堪称一绝的优秀节目。
清代咸丰七年(1857)刚过二十岁的“刘家门”掌门人刘荣贵,以刘家门子侄和门徒为基础,组成了“刀山班”,常年在长江两岸巡回演出,并不断招徒纳贤,训练子侄徒弟,改革道具,创新节目,添置设备,装备班底,扩大规模,不到一年时间,便组成了一个拥有四十多名演职人员、六匹马、两只熊、一只狮子和猴子、巴狗等大小动物二十多只,盖棚一顶等设备先进,规模较大的杂技班子。演出时竖杆立棚,卖票入场,并有一支七人的西洋乐队为演出伴奏。主要演出节目不仅有《马术》《跟头》《杠子》《杂耍》《戏法》《米簸子》《合腕子》《上刀山》《刀门子》等杂技、马戏、武术、魔术、滑稽五大类八十多个节目。而且节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地方性,其表演精湛、新奇,别具风格,独树一帜,成为当时吴桥杂技行当中最具有影响,最有特点,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门派。
一九二〇年始,刘荣贵率该班先后漂洋过海,到日本、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名声大震,红极一时,颇具影响。
刘家门至今已有五代传人,代代都是出色的杂技艺人。刘家门和“刀山班”的第二代传人刘福海是刘荣贵的长子,他以《跟头》《杠子》《窜捍》《上刀山》《刀门子》见长,动作敏捷,形体如猿,人送艺名“赛活猴”,他的次子刘福合,艺名刘抛皮,他主演的《走线镖》《板凳面》《地圈》和武术,戏法节目更具轻捷、明快的独特风格。
刘家门和“刀山班”的第三代传人刘国栋,以跟头著名,能在原地连打六十多个跟头,面不改色,人送艺名“跟头红”他的尖挂子(真武术)双刀就地十八滚,可堪称吴桥杂技中一绝。
“刀山班”从“刘家门”掌门刘荣贵算起,父传子,子传孙,历经一百一十多年沧桑,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不断更新记忆不断创新,尤其“刘家门”的杂技艺术已成为吴桥县四大门类之一,在吴桥杂技近代史上独占鳌头,为吴桥杂技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旗帜作用。一九六四年,共产党解放了吴桥县,从此,“刀山班”结束了浪迹天涯,闯荡江湖卖艺的生活。刘家门第三代传人,刘荣贵的孙子刘国栋以刘家门的子侄门徒为班底,吸收了一些杂技高手组成一个二十多人的马戏团,改名为“同乐武术马戏团”。从此,“刀山班”的传人遍及全国,且都是身怀绝技的杂技艺术家和杂技新秀。
转载请注明:吴桥网 » 刘家门掌门人刘荣贵和他的刀山班